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随着交通运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交通运输产业体系明确了方向。
一、在交通运输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恰逢其时
从阶段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行业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我国交通运输已由“大”向“强”迈进一大步,将紧紧围绕着“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服务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生产力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相应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也迫切需要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支撑。
从路径看,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要求一脉相承。交通强国首先是交通科技强国,科技创新是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动力。《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建设交通强国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建设交通强国的有效途径。同时,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构建行业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孕育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加强交通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都是交通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
从定位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化交通运输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现代化交通运输既涵盖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装备和现代运输服务业等,又有近年来涌现的交通运输新模式新业态。从蒸汽火车、蒸汽轮船到汽车、飞机,再到高铁、新能源车、无人机、智能交通,交通运输都是科技变革率先应用的领域,都与生产力进步和产业体系的革命遥相呼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交通运输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构建现代化交通运输产业明确了方向。
从对象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传统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从基础设施领域看,由于交通运输行业建设周期变化,叠加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未来将进入统筹存量和增量、促进传统和新型交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的阶段,特别是以点带面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从运输服务领域看,以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共享出行、“互联网+”高效物流、低空经济、邮轮游艇、交邮融合、站场综合立体开发等都拓展了交通行业的发展空间。从交通装备看,新能源、清洁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环保型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将极大促进交通运输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对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内涵与外延的再认识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能够引领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相应的,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是由交通运输领域技术革命性突破、交通运输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交通运输相关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从表现形式看,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包括交通运输新技术(新动能)、交通运输新模式(新业态)、交通运输新产业三类。
交通运输新技术(新动能)。交通运输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的重要领域,也是各类新技术的先行应用场景。交通运输新技术(新动能)是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一般包括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突破和各类新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两类。前者主要表现为现有技术瓶颈的创新突破,如海上与空中交通、新一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北斗导航系统研发应用等。后者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传统领域系统化和数字化方面,如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形成智慧公路、智能铁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民航、智慧邮政、智慧枢纽等数字化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新模式(新业态)。交通运输贯穿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生产、流通、交换,到消费各个环节,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催生了众多的新业态新模式。交通运输新模式(新业态)是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一般包括交通运输模式创新和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融合产生的新业态两类。
前者主要表现为交通运输自身发展模式、运营方式的创新,如无车承运人、共享出行、“互联网+”高效物流、通用航空、站场综合立体开发、路衍经济等。后者主要表现为交通运输与旅游、物流、商贸、制造、农业等产业融合,孕育出旅游交通、电商经济、客货邮、平台经济、自动驾驶、通用航空等新业态。
交通运输新产业。交通运输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构成,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交通运输新产业是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以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装备和现代运输服务业为主导,一般包括交通运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交通运输战略性新兴产业两类。
前者主要表现为传统基建综合利用和数字化、新旧业态融合发展和装备报废和升级改造等方面,如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互联网+”高效物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化和技术等。后者主要表现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如交通运输高端装备制造、自动驾驶、交通运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服务、安全可控物流供应链体系等领域。
三、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思路
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应用牵引、产业主导和服务保障作用,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驱动,打造牵引性强、基础支撑作用强、创新能力强、国际竞争力强的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现代交通运输产业体系的应用,为全面建成交通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技术创新突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研发应用,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和国际竞争力。
坚持布局产业链条。聚焦交通运输高端装备制造、交通新基建、自动驾驶、智慧出行、网络货运平台、交通运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服务、安全可控物流供应链体系等领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交通运输全产业链优势。
坚持注重服务创新。满足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以应用为主的特性,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供给,确保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的安全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靠。
坚持做好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完善有利于汇聚技术、资金、人才和推进先进技术研发应用的政策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营造适应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涌现的产业生态。
四、对策建议
构建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技术体系。积极参与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等国家战略实施。开展低空飞行、地下物流等新型交通方式规划研究。建立交通运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协同机制,统筹推进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的研究与交流。
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交通运输产业体系。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延伸链条。以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装备和现代运输服务业为主体,形成上下游贯通的产业链条。二是加快提升价值,培育产业。促进交通运输与信息、能源、制造、商贸、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效率,促进物流降本增效,培育世界一流交通运输企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档升级。
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体系。一是培养高素质交通运输产业人才队伍。积极培养交通运输战略科学家、科学大师、大国工匠,重点培养一批交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等高技能人才。二是完善交通运输产业科技力量体系。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交通运输企业与产品研发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
构建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发挥交通运输企业作为终端用户的牵引带动作用,引导国有企业带头支持,形成愿用、敢用、持续用新技术新产品的良好生态。针对交通新基建的融合性、公共性属性和投融资复杂性高、运营资金需求大等特点,制定交通新基建投融资政策,形成公开透明的激励机制和稳定的市场预期。
建立审慎包容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大市场,做好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市场应用的准入管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发展,规范市场竞争。推动完善无人机、无人船(艇)、轨道交通、新能源车船等装备生产和应用的市场监管,推动完善平台经济、自动驾驶等交通运输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的市场监管,创新监管模式。(来源:中道智库 作者:刘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