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人是车辆的直接操作者,驾驶人思想状态稳定、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和反应灵敏是保证安全行车的关键因素。驾驶人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也是保障安全行车的主要因素。为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刻吸取宜兴“4·14”等事故的惨痛教训,进一步促进驾驶人思想状态和身体健康管理,现就驾驶人身心管理工作的有关想法交流如下,仅供参考。
一、驾驶人应以多种形式预防疲劳驾驶
(一)农工班车辆每天第一趟班车的发班时间为05:30,驾驶人起床至到岗最快也需半个小时,且每天最早工作结束时间也在18:30以后,为了保证驾驶精力充沛,驾驶人应至少要保证每天7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
(二)驾驶人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后时刻需休息一会,不宜立即驾驶车辆。
(三)科学的安排行车时间,注意劳逸结合。每天12:30至14:00期间,驾驶人易犯困、打瞌睡,驾驶人应在车辆到达终点站后尽可能争取一定的休息时间。农工班车辆驾驶人年龄普遍比较大,班次又较密,发班时间间隔相对较短,且驾驶人长时间固定在驾驶位置上,活动受到一定范围的限制,精神状态也高度紧张。因此,每天上午、下午停车后,驾驶人应下车活动眼睛(瞭望远方)、颈、肩、腰、腿,放松全身肌肉,切忌在驾驶室内长时间玩手机。
二、行车中自觉文明礼让,养成良好的驾车习惯
从文明驾驶开始,遇到违法行驶、占道抢行、强行超车等不文明的行为,要保持良好、冷静的心态,谨慎处理,礼让行车,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生命高于一切。不仅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在任何情况下驾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相遇,都要礼貌减速,甚至停车让其安全通过。切记,忍一忍心平气和,让一让道路畅通。
三、要合力关注驾驶人的身心健康,构筑安全行车多重保障屏障
农工班驾驶人因工作特殊,路况复杂多变,行车中长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休息时间少,活动量小,饮食不规律,睡眠时间较少,往往导致多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病。同时,极端天气,疫情防控、创建文明城市、家庭关系等相关原因,都可能造成驾驶人额外工作量增加,工作要求提高,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增加。因此,公司管理人员、线路长、承包人以及驾驶人家属应及时了解掌握驾驶员的身体健康情况、思想包袱、家庭情况和安全行车操作能力,积极适时的开展驾驶人适岗情况评价,遇不稳定因素,多方合力排查化解,多途径为他们排忧解难,从源头保障驾驶人的身心健康。
驾驶人思想状况不稳定和身体健康不适宜驾驶营运客车的,也应主动向公司和线路长及承包人进行说明,必要时可暂时申请停止开车。(广达客运 马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