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谈经论道>汽车站现状与多元化发展探讨

汽车站现状与多元化发展探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铁民航大刀阔斧;私家车、网约车如雨后春笋;现在旅客的出行方式相较以往改变了很多,汽车客运站的客流量及营业收入受到严重冲击,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出现客运站降级改造、关停并转现象,一些客运企业持续亏损,部分行业人员被迫转行。曾经熙熙攘攘,如今日渐萧索,令人唏嘘的同时,一度曾是不少城市地标的汽车客运站该何去何从,更加牵动人心。

  一、 遇冷的背后,是供需关系的深度调整

  客运站趋冷已成不争事实,近年来高铁连线成网,区域城际、市郊铁路快速发展,叠加网约车、定制客运及自驾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普及,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快速便捷的出行选择,也使得与之存在替代关系的道路客运出现断崖式下降。从供给侧看,在高铁、私家车尚未普及之时,一些地方尤其是劳务输入输出重点省市建设了数量众多、规模较大的客运站,随着公众出行习惯发生变化,当前等级客运站已明显供大于求,局地客运站服务供给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但走下坡路是否意味着走出历史舞台?在出行多元化的时代,我们真的不需要客运站了吗?。

  二、客运站功能使命不可或缺

  总体上,道路客运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占比仍将高于其他几种运输方式应该看到,尽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道路客运量占比有所下滑,但其基础性、主体性地位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环节,在高铁尚未触达的城乡、对于没有开上私家车的家庭,客运站仍是向公众提供兜底交通运输服务的主阵地,是服务保障公众出行、承担社会文明宣传、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重要平台。

  在过去,汽车客运主要满足中长途出行需求——比如从县城到省会城市或其他地级市,从县城到邻近省份的城市,或省内的地级市到另一个地级市;更远的,还有从县城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但近年来,长途客运逐渐被飞机、高铁替代,中短途客运,也逐渐被迅速普及的私家车、网约车替代,汽车客运逐渐失去了客源。

  客观地说,汽车客运确实有不少缺陷:如站点设置不合理,或离市区太远,或与公交、地铁、火车接驳不畅,乘客经常需要花费双倍甚至更多的时间转乘;相比于高铁、飞机,汽车客运的信息便利化程度显得滞后,网络购票、手机购票不够便利,一些汽车站仍采取传统的售票模式

  服务质量的问题也是旅客不愿选择大巴的原因。长途大巴往往一开就是二、三个小时,甚至更长,乘客上厕所难,车辆速度也受限;一些司机服务不规范、安全意识不够,随意上客、中途拉人、不进站即让乘客上下车等,拉低了乘客的体验感。

  因此也可以说,大巴车竞争不过飞机、高铁,在情理之中,也是交通发展、时代进步的大势所趋。

  尽管如此,汽车客运目前还没有到彻底退出中国人生活的时候,也并非所有的客运站都该关停。毕竟,还有很多城市没有建造高铁站与机场,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交通不便地区,建造机场和高铁的成本过高,大巴出行仍是群众性价比较高的选择。在交通基础设施相对不发达的县城和乡镇,更是如此。

  从受众群体来看,大学生、城市务工人员等是大巴出行的主力军。在春运、节假日等高峰期,很多人也将客运大巴作为一个兜底选项,抢不到机票、高铁票,定时定点发车的大巴就是返乡或出游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都意味着,汽车客运目前在很多地方尚有不可替代性:它能够纵向下沉服务范围,也能横向覆盖服务人群,满足人们的多样化出行。这些星星点点的客运站点、班线,充当了中国城际交通运输版图中的毛细血管,看似不起眼,却不可或缺。

  三、 客运站亟需型改变

  各地汽车客运行业的发展现状情况不一,但总体趋势不容乐观,需要开展针对性的调研、评估,并对症下药。对群众仍有需求的线路,要确保继续开行;对客流确实不足的,可以通过优化线路、调整发车频次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客运企业也需创新运营模式,比如试行“定制客运”、“旅游包车”等,及时满足乘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面对客流下滑挑战,不少客运站积极求变,以转型谋新生。比如,许多客车站大学城、高铁站等客流密集地段设置多个服务点,通过变“一路直达”为“多点串联”,更好满足旅客便捷出行需求;也有的在保证基本出行服务前提下,充分利用场站资源拓展汽车租赁、电商销售等新功能,将“单一业务”拓展为“一专多能”,提升了客运站“自我造血”能力……类似成功实践,不仅为汽车客运站转型发展蹚出了新路,也为道路客运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信心。

  四、客运站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

  每个车站要因地制宜,结合市场需求与区位优势、资源特色探索发展新业态;要强“外力”,强化多部门协调联动,统筹考虑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各个环节,为转型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

  2023年8月2日,交通部联合10个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汽车客运站转型发展的通知》,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传统客运场站加快创新转型,全方位拓展客运业务模式。在当今多元化的出行竞争格局下中,盘活客运场站闲置资源,促进场站转型升级、促进其可持续经营发展,已经成为公路客运行业的重要任务。
“客运站+”的转型模式将可以为城市交通体系注入新活力,不仅拓展了客运站的功能范围,更为城市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支持。转型方式有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车站商业服务中心。对于地理位置较好,靠近中心城区,具有较高的商贸综合开发价值的汽车客运站,可以通过场地资源的商业开发,比如门面租赁、商超小吃、广告租赁以及农产销售等,实现“以商养站、以站养商”。

  二是车站旅游服务中心。所谓出行旅游不分家,以“休闲+购物”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成为很多客运站转型的主要形式。通过“运旅融合”策略,开展车票+门票+景区直通车、旅游小包车、定制化预约司机导游等,帮助旅客快速获取旅游出行信息。客运站可以和旅游行业合作,共同打造一体化的交通旅游服务产品。

  三车站交通综合服务中心。客运站转型成为城市交通服务中心,可以打破运输组织形式隔离,形成出行服务的一体化和一站式。通过在客运站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出租车综合服务区,成为城市交通的集散换乘枢纽,将客运站与城市交通枢纽相结合,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交通枢纽。提供高效的综合的运输功能,实现乘客市内交通的高效无缝衔接。

  四是车站快运物流服务中心。通过建设电商和快运物流中心,打造物流集散枢纽。电商的发展,客运场站可以依托小件快运系统,赋能产品仓储、物流和销售流程的一体化。

  五是车站能源服务中心。依托客运场站资源,通过引入加油站和新能源充电的商业模式,成为城市交通的能源补给中心。特别是新能源充电设施的引入,满足逐步扩大的新能源汽车用户充(换)电需求。

  六是车站车辆服务中心,通过汽车场站和客户资源,面向社会开展包括“配件销售、车辆检修及汽车保养”的一站式车后服务;还可以联合车企品牌打造专属服务站点,以及通过车辆零售信贷业务,实现高效、便捷的一站式购车服务;在维修、销售之外,还可以开展高质量专业化的驾培服务。

  转型成功是车站人的希望,我们期待,那些曾经搭载人们走南闯北、打破城乡隔阂的客运站,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褪色,而是以更丰富多元的面貌成为城市发展“新地标”,融入人民群众新的集体记忆,成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新的综合经济交流窗口。(来源:今日出行网 作者:杨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