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谈经论道>道路客运还在用上世纪的方式面对新的市场挑战?

道路客运还在用上世纪的方式面对新的市场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大出行的角度看,出行的体量是增加了的,但是众所周知,“客运站”这个行业在逐渐的消失,我才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成都市区就有12家客运站,我们北京的同事来到成都,经常苦笑着说全国都没看到像成都这样的城市,“城东”&“东站”、“城北”&“北门”傻傻分不清楚,即使有12家车站,但是每家车站的人流量都是破万的。因为成都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情况,他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三大客流吞吐量城市。而今天成都城区只有8家车站了,其中有些车站已经难以为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行业从业人员都将问题归咎于“高铁”、“网约车”、“私家车保有”、“黑车”、“发达的信息服务”......这些因素确实有影响,但是分析问题往往要从两方面看,即外因和内因。

  本文就从内因分析一下,在上个世纪计划经济时代, “线路牌”是我们众所周知的资源产物,而“出行”也是“有计划”的,出行的目的无非就是差旅、走亲访友、求学...在信息不发达的时候,靠的是“计划”。

  而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线路牌”的属性逐渐的弱化,提供出行服务的工具和机构已经多样化,出行的计划随着信息交互的发达也在加快,早晨接到一个电话,可能立马就要启程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谈一场生意,拜访一下老朋友。网上不是流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信息的发达让“出行计划”变快且无规律。那对出行服务的工具及机构就提出的新的挑战。

  首先从“时间”的角度,不能还像上个世纪那样,我就是“固定”班次,每天就是那个固定的点有对应的班次,当我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时,车站已经没有班次了,那我就只能选择其他的出行服务,而且智能手机的便捷信息服务也提供了这样的途径。

  其次出行的“地点”,应该是就近提供服务,或者是围绕交通枢纽站点设置,例如我住龙泉驿区,我的目的地是乐至或资阳,我从龙泉驿区坐车到五桂桥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再排队乘车到资阳,至少花4-5个小时,而我直接在龙泉驿区约一个顺风车&网约车,到资阳的时间可能就2个小时左右,所以固定地点的“客运站”是不适合现在的出行需求的。你看成都运总在理工大学设置的站点就是很典型的案例;

  再者是服务的“对象”,通过过去一段时间对客运站用户的跟踪分析,目前到车站乘车的用户主要是学生和中老年人,而“70后”马上将成为新一代的“中老年人”,这一代中老年人可不像“60后”,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他们很多都是“有车一族”,且他们对信息的掌握也是驾轻就熟的。所以我想最终留给客运站的就只有学生族。

  从“时间”、“地点”、“人物”的角度分析了后,我们再从互联网的逻辑分析一下,我们都知道关于运营三部曲的互联网黑话“获客”、“留存”、“激活&转化”。

  以前客运站是“资源型”、“稀缺性”服务,所以“坐等用户上门”是其“获客”的唯一方式,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很多客运站使用了“公众号”作为票务的售卖工具,但其“获客”的逻辑还是“坐等上门”,我几乎没看到哪个车站会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做“活动运营”和“内容运营”。通过主动“运营”去“润”,然后去主动引流获客。

  再说“留存”,移动互联网大潮来的时候,最直观的是“微信公众号”,所以那个时候大家都要做一个自己的“公众号”,好像有了“公众号”,就一劳永逸,解决了所有问题,但是当前两年“私域流量”、“短视频红利期”的时候,大家没有跟进,依然停留在“微信公众号”这个场景,而公众号只能单向,就像web1.0时代的逻辑一样。他不能和用户很好的互动,也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服务”直观的呈现给用户。

  至于“激活&转化”,在“获客”那一段我们就提过,我很少看到有车站会去做“活动运营”和“内容运营”。

  再从“一个数据”的角度分析一下,我们有个客运站客户,每天进他们公众号浏览查看的人大概有3K多,但是真正产生交易的只有1K左右,通过数据跟踪,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查询车票的页面点击。另外客运站的公众号给用户的定位是“出行工具服务”,所以在抖音、小红书、今日头条等碎片化信息爆炸的今天,用户不可能进入客运站的公众号“闲逛”,再接口数据跟踪的结果,进来的用户一定是有需求,只是客运站不能满足而已,从而导致了用户的流失。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查一下自己车站的公众号,每天有多少用户流失了?

  前面说的全是“问题”,再分析一下客运站的“优势”:

  数据优势,通过过去几年的积累,每个车站都拥有了自己的用户群,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品牌优势,客运站在用户心目中定位就是正规的且有行管监督的服务机构;

  调度优势,客运站对大小车辆、各个运输公司、行管部门的关系协调也有非常成熟的机制;

  安全优势,客运站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及技能,通过常年的浸润,远远超过了同行业的其他从业人员。

  分析完后再整理一下“解决方案”,结合以上分析的点,客运站应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面,补齐短板,主动出击,实现华丽转型。

  从“数据优势”和“品牌优势”来看,目前客运站的公众号还是很好的“获客入口”,只是缺少满足主流客户群的“产品”和“运营”;从“调度优势”和“安全优势”来看,客运站应该提前整合“线路牌”资源,多设置一些“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和“便捷区域(交通枢纽站点)”的站点和线路,为主流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服务。

  通过上述分析,目前客运站的主流用户群是“学生”,先看看和公路客运行业关联的几个点,首先他们也非常善于使用移动互联网,其次他们出行的时间和地点也是高度集中的,再者他们的带动性也很强,可以带动身边的同学好友和自己的亲人。

  结合客运站已有的“数据优势”和“品牌优势”,在购票、查询、开屏等页面;在图文推送和模板消息推送的时候;以社群二维码以及预约的方式做分类“获客引流”,将用户引导到以企业微信群为载体的社群中。最好能和兄弟车站联动宣传,形成宣传矩阵。

  再结合客运站的“调度优势”和“安全优势”,为进入社群的用户提供“直通车服务”,包括校园直通车、城际直通车、景区直通车、参学直通车等系列出行服务。同时通过该两项优势,主动对接学校、社区、厂矿企业等人员集中的区域,并设置站点,为其提供相应的出行服务。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用户的需求已经全天候了,从车型的角度来说,应该具备大中小各种车型的调度能力即使一个人半夜在社群中提出需求,都应该有能力为其提供服务。

  有了获客和载体,其实较关键的是“激活&转化”,我们也有客户按照上述逻辑,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了很多自己的社群,但是在“激活&转化”上一直很不理想,其实出行是刚需,用户在群里一般是有需求的时候,才会发声,但是作为运营方,是希望对社群中的用户进行“二销”的。

  前面我们提过“活动运营”和“内容运营”,例如校园直通车,在学生发车的时候,设计几个小游戏,对于参加游戏并完成很好的学生免单。比如邀请一些产品商,定期在群里搞“0元拍卖活动”,比如在公众号和社群里发一些“旅游攻略”、“恋爱攻略”、“考研攻略”、“就业攻略”...通过攻略慢慢去“润”你的客户。建立起信任感,当发出销售的时候,接受度就会高很多。也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内容”和“活动”运营的案例学习,应用到自己的场景中。

  在“内容运营”和“活动运营”的角度,有好的想法和思路可以相互探讨学习。

                            (来源:公路客运企业家沙龙 作者:何会军)